

孔塘拉隧道项目是云星宇公司在西藏参建的第一个项目。孔塘拉隧道长4680米,双洞双向2车道设计,项目含隧道管理站1处,隧道变电所3座,主要包括隧道通信,隧道监控,隧道通风、照明及供配电,隧道消防和交通安全设施。为保障项目顺利的开展,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云星宇公司选拔了兼具身体素质过硬与技术能力优秀的复合型团队,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组成“高原突击队”,及时前往项目所在地——吉隆县,组建项目部。
由拉萨出发前往吉隆县,需经国道318线和国道219线转到国道216线,最后蜿蜒爬升穿过孔塘拉姆山垭口,再经过近1个小时的下山路才能到达吉隆县城,沿途海拔高,山路弯道非常多,全程近750多公里。到达吉隆,感受4800米的心跳。
孔塘拉隧道项目位于孔塘拉山脉,平均海拔高度达4800多米。受高海拔的影响,空气含氧量较低,仅为平原的50%-60%,对于来自内地平原的大部分项目管理成员和施工作业人员来讲,在高原施工作业,身体出现高原反应几乎躲不过去,会经常出现心慌、气闷、头痛、无食欲、睡眠不好等高原反应,克服缺氧成为首要难题。由于高原缺氧,不能剧烈运动,相比内地平原的施工作业人员而言,行动缓慢了许多,施工作业的效率大打折扣,连呼吸都是奢侈的战斗力。为帮助大家克服高原反应,保障身心健康,项目部建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应急支持、心理干预”的保障体系,从药物、氧气到心理支持,配备氧气设备及药物,心理疏导,强化细节,增强信念,调整工作节奏,构建多层次健康防护网,降低高原病发生率。
安全是质量的保障,质量是安全的根基。安全是生产的底线与生命线,质量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孔塘拉隧道项目坚持“实施科技创新,强化风险管控,创建优质工程,实现持续改进”的管理方针,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创新管理,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安全质量双保障。
安全管理创新。项目部建立标准化安全流程,通过“培训→考核→晨会→作业监督”闭环管理,实现零重大事故。增强安全意识、严格安全管理。建立三级管控,从项目管理人员、班组长到每位施工人员,都必须接受安全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建立“晨会+影像化”检查形式,进行安全教育提醒,明确当日的作业重点、难点及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安全措施得到切实执行。建立交叉作业防护,在施工作业区域做好安全警示措施,特别是与其他单位有交叉施工作业的区域,落实防护措施后,方可进行施工作业。
质量管理创新。项目部创新“首件工程认可制”,结合高原工况优化工艺,避免批量返工,降低不可逆风险。严格把控施工过程,全面推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度”,立足于“预防为主,先导试点”的原则,通过首件工程施工,对施工组织、施工工艺和各项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分析,指导后续工程批量生产,预防和纠正批量生产的各种问题,带动推进和保障工程的质量。
“凝心聚力,精心施工” 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支撑起每一项精品工程的精神内核与行动准则。本项目隧道内机电设备众多,且运行功率大,确保稳定、充足的电力供应是各系统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而在高原地区,电力供应本身就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而孔塘拉隧道的机电设备对供电系统的要求更为严苛。项目部面临着高原恶劣气候对供电设备的影响,以及长距离输电带来的电压降等诸多问题的考验。为解决这些难题,技术人员深入研究高原环境下的电力传输特性,通过多次实地测试和数据模拟比选,采用了新型的高压输电线路和高效的电压补偿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师们精心铺设每一段输电线路,确保线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对供电设备进行了特殊的防寒、防风沙改造,使其能够适应高原的极端气候。经过上百次的调试和优化,供电系统终于能够稳定运行,为隧道内的机电设备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项目部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攻坚克难的技术运用和创新实践,为公司后续承揽高海拔隧道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经过400多个日夜的奋战,当孔塘拉隧道的最后一盏照明灯亮起,云星宇公司承揽的孔塘拉隧道机电系统终于圆满建成,孔塘拉隧道也如期通车。在这一刻,项目部的工程师们终于卸下了肩头的重担,他们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用坚强的意志、辛勤的汗水和精湛的技术在这座横跨雪域高原的隧道建设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长期坚守在项目一线的项目负责人郦默、技术负责人杨雄辉、现场工程师樊宪飞、张亚伟、任伟龙、周国皇等项目成员得到了建设单位的认可,项目部也因作出的突出贡献被评为“优秀项目经理部”。孔塘拉隧道的通车显著优化了区域交通网络,避开险峻山路,缩短了原盘山公路里程25公里,通行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8-10分钟,交通通行更加安全、便捷。孔塘拉隧道成为一条国防和民生的要道。千年古道,终成坦途。边关吉隆,从此不再遥远。